友谊是一种来自双向(或交互)关系的情感,即双方共同凝结的情感,必须共同维系。从其原理上来看,友谊是一种寻求利益最大化和代价最小化的人际关系,是人们获得幸福感的必要需求。友谊以亲密为核心成分,亲密性也就称为衡量友谊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友谊能够满足个体的社会需要,给个体带来情感支持和归属感,提升其生活幸福感和生命意义,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
。
研究发现,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性别的个体之间的友谊存在差异。研究者也对于友谊与同伴接纳、亲子依恋等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正确处理与同伴之间的关系,与同伴形成良好的互动,对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尤为重要。帮助儿童青少年学会和谐地维系友谊,保障其健康成长,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 中文名
- 友谊
- 外文名
- friendship
- 别 名
- 友情
目录
- 1 定义
- 2 友谊的原理
- ▪ 相互喜爱
- ▪ 响应、合作与调和
- ▪ 相似性
- 3 友谊的常见类型
- ▪ 按构成条件划分
- ▪ 按进化模式划分
- ▪ 按友谊中个体的关系划分
- 4 友谊的年龄特点
- ▪ 婴儿和儿童期
- ▪ 青春期
- ▪ 早期成年期
- ▪ 成年中期
- ▪ 晚年
- 5 友谊发展的阶段
- ▪ 萌发
- ▪ 维持
- ▪ 解除
- 6 友谊的作用
- ▪ 心理学观点
- ▪ 管理学观点
- ▪ 其他观点
- 7 相关研究
- ▪ 友谊与同伴接纳
- ▪ 友谊与亲子依恋
- ▪ 友谊与冲突
- ▪ 友谊与孤独感
- ▪ 处境不利、学习困难和社会退缩儿童的友谊
- ▪ 友谊的差异研究
- 8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 9 我国各部委相关教育类文件
- ▪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 ▪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 ▪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
- ▪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 ▪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 10 相关国际文件
- ▪ 《儿童权利公约》(1989)
- 11 全面性教育中的相关教学内容
- ▪ 学习目标
- ▪ 全面性教育中如何进行与同伴关系相关的教育
- ▪ 与友谊相关的常见疑问
- 12 相关文艺作品
- ▪ 《绿皮书》
- ▪ 《哈利·波特》
友谊定义
播报友谊友谊的原理
播报友谊从其原理上来看是一种寻求利益最大化和代价最小化的人际关系,是人们获得幸福感的必要需求
[5]
。友谊具备一定的特性,如相互喜爱(Reciprocated Liking),响应、合作与调和(Responsivity, Cooperation, and Coordination),以及相似性(Similarity)。
友谊相互喜爱
衡量一个孩子是否处于友谊之中,一个最基本的判断方式是考察两个(或多个)孩子是否对彼此表现出高度的喜欢。对相互喜爱程度的评估通常使用基于提名的社会测量问卷,考察两个孩子是否在问卷中选择对方作为他们的第一或第二好朋友
[6]
。
友谊响应、合作与调和
一般来说,朋友之间的响应是有方向性的,即朋友之间的行动是指向对方的,比如当一方做出某种行为,其朋友就会对此做出反应。朋友之间的反应往往是对称的,因为每个朋友对互动的贡献是平等的,没有一方支配另一方的情况
[6]
。
友谊相似性
友谊友谊的常见类型
播报友谊按构成条件划分
重情感—轻兴趣型友谊
重情感—重兴趣型
情感淡漠—轻兴趣型
友谊按进化模式划分
互惠利他主义友谊
社会学者及人类学者认为,个体始终处于群体之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人们的关系建立在各种交换之上。交换可能基于直接利益,也可能基于社会地位、社会资源。友谊也是社会交换的一种方式。互惠利他主义理论假设,人们对非亲缘关系者(如朋友)的利他主义倾向是因为施助者有可能在未来获得回报。这种交换关系会使双方都获得适应性利益。自然选择促进了个体建立并维持能带来高利益的社会交换关系的机制的进化,基于这种社会交换关系,友谊便建立起来
[5]
。
联盟模式友谊
与互惠的利他主义不同,联盟模型的建立不基于交换理论,而更多地考虑人际冲突的因素。联盟理论的中心前提是人类总是习惯性地与他人发生冲突,与他人结盟能为自己处理类似问题时提供支持网络并在直接人际冲突中占有胜算。因此,在冲突中,人们不仅仅依靠自己的智慧、敏捷性和体格的健壮程度来取得胜利,也要依靠朋友对自己的支持
[5]
。
友谊按友谊中个体的关系划分
友谊友谊的年龄特点
播报友谊婴儿和儿童期
儿童的友谊较不稳定,互惠性低,且偏向单方面的关系。年龄越小的儿童越重视具体的外在因素,而年龄越大的儿童越重视抽象、互惠的特质
[9]
。学前期儿童把共同活动和游戏看作友谊关系的核心,主要以外在行为特征去界定友谊;而学龄儿童则更倾向于认为互惠、平等、合作是友谊关系的基础
[10]
。
友谊青春期
青少年把亲密性视为友谊关系的核心
[10]
,会更加注重友谊的忠诚和信任,更多地袒露自己的心声,也会对于朋友的需要更为敏感,并且做出更积极的回应。青春期早期个体对亲密感需求的增加是青少年寻求亲密朋友的主要动机,如果在青春期未能形成这种亲密的友谊,青少年将会经历孤独的痛苦以及自我价值感的降低。同时,女性之间的关系比男性之间更为紧密,这可能是由于自我表露被认为缺乏“男子气概”
[11]
。
已有研究发现,青少年的友谊质量与其自尊、自我价值感、抑郁、焦虑乃至成年期的社会适应等有着较高的相关。也就是说,友谊质量对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乃至生命全程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青春期内的良好亲密关系是青少年良好社会关系的健康标准之一
[12]
。
友谊早期成年期
与青少年阶段相比,成年初期通常预示着家庭和朋友关系以及个人责任的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在建立新友谊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个人身份和发展机会,同时带来经历社会痛苦和孤独的可能性。面对与完成正规教育、寻找定居地点、开始职业生涯和确定主要浪漫伴侣有关的发展挑战,大多数20~30岁的年轻人都会向朋友求助,以实现角色的社会化和休闲的追求。年轻人从他们的朋友那里寻求陪伴、建议和支持。他们在工作中,在邻里之间,在各种社区团体中找到朋友,追求共同的兴趣。在这个阶段,个体会发现相互理解和支持、富有感情与爱意的亲密关系等品质的重要性
[13]
。
友谊成年中期
对于那些进入到规范的工作和家庭生活模式的人来说,成年中期是忙碌的,并因多重且经常冲突的角色需求而变得复杂。工作和公民责任在中年时期达到顶峰,而父母和其他年长的亲戚可能更需要自己的关注,甚至是大量的帮助。因此,与年轻的成年人相比,中年人的朋友较少,与朋友相处的时间也较少。但这些情况的限制通常不会减少中年时期友谊的重要性或亲密性,大多数中年人仍然维持着一些友谊。和成年早期一样,中年人的朋友提供社会和情感上的支持,作为适应发展过渡的模式,并提供感情和陪伴
[13]
。
友谊晚年
友谊友谊发展的阶段
播报友谊萌发
潜在的朋友不仅必须了解对方,并有动机参与到对方的关系中去,而且还需要某些条件,才能够从熟人关系中发展成为友谊。因此,为了让潜在的朋友发现他们是否喜欢对方并分享有价值的属性和兴趣,他们有必要进行反复的互动,以双人或非常小的群体见面,有适当的隐私,并且互动足够频繁,持续时间足够长,以使他们能够彼此适应
[13]
。
友谊维持
友谊的维持需要相当稳定的亲密程度,各种各样的互动过程和情境条件在维持阶段建立和巩固了友谊。在维持阶段,友谊可以维持在一定的情感亲密程度,从非常随意到最亲密的朋友。各种突发事件、环境因素,以及伙伴个人的发展状况,都可能导致感情的增加或减少。换句话说,友谊的延续并不一定意味着这段关系中的所有特征都是稳定的
[13]
。
友谊解除
友谊友谊的作用
播报友谊心理学观点
友谊在儿童的同伴关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友谊可为儿童提供安全感和社会支持,尤其是情感支持,相关研究表明,高友谊质量的儿童有更少的反社会行为,且性别差异明显。男孩和女孩的不同同伴经历可以解释这一现象,因为男孩通常喜欢与很多同伴交往,而女孩的友谊则是集中的,常常以二元形态出现。同伴接纳是一种群体指向的单向结构,反映的是群体成员对个体的态度,反映的是个体在同伴群体中的社交地位。友谊意味着儿童与其同伴之间存在情感纽带,这能够为儿童提供安全感、支持以及自我肯定,同时又会抑制消极情绪如孤独感的产生
[14]
。
友谊经常会给儿童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儿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能够被其他同伴认同与接纳,能够与同伴建立起亲密的友谊关系,与同伴分享快乐、烦恼,自然会降低儿童体验到的孤独感;而与好朋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会让儿童产生不愉快的情绪,进而提升儿童的孤独感水平。儿童可以在友谊中得到宽慰、同情,并能够宣泄自己的情感,克服心理障碍和情绪困惑。这种归属感和安全感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必然要求
[14]
。
友谊管理学观点
基于资源保存理论,从实证分析可知,职场友谊对员工创新行为的正向影响是显著的。职场友谊是职场中的一种非正式人际关系,是员工在工作场所中与同事关系亲近的体现。职场友谊作为职场中的一种特殊人际关系,除了能够营造员工之间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组织氛围,它还是员工获得支持性的社会资源等关键资源的条件,影响着个体采取特定行动时的决策
[15]
。
友谊其他观点
友谊相关研究
播报友谊友谊与同伴接纳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邹泓教授等人曾考察了中学生友谊、友谊质量和同伴接纳的关系,研究认为中学生有无互相认可的最好朋友或拥有的朋友数与他们在同伴群体中的被接纳水平并不完全一致。但从总体看,高接纳者拥有朋友的比例均高于一般和被拒绝者。在友谊质量上,同伴接纳水平不同的群体也存在差异。高接纳组从朋友处得到的帮助、指导与支持显著高于一般和低接纳组;高接纳组和一般组朋友间的陪伴、娱乐均高于低接纳组;在肯定价值和亲密交流方面,高接纳组同样超过低接纳组;但在冲突与背叛维度上,低接纳组与高接纳组并无显著差异
[16]
。
友谊友谊与亲子依恋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周宗奎教授等人研究了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和友谊的关系,发现安全型儿童的好朋友提名、友谊质量均优于非安全型儿童;母子依恋的质量可以预测儿童的好朋友数量和质量,而父子依恋只对友谊质量有影响。他们还重点分析了友谊质量和亲子依恋特质的联系,研究认为和母亲有密切接触、对父母信赖程度高的儿童,友谊质量的积极特征多,更多地表现出与好友的亲密、陪伴、分享及肯定对方价值,并能顺利地化解友谊中的不快,反之友谊的积极特征则少。对父亲信赖程度高,与母亲关系亲密,但与父亲亲近程度低的儿童,与好友发生的冲突少;与父亲亲近程度高,则友谊中的冲突高,这一现象可能是因为与父亲接触过多的儿童更多地沾染了父亲的某些传统男性特征,如支配性、不在乎、粗鲁等
[17]
。
友谊友谊与冲突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的田微微、杨晨晨等学者针对友谊质量在父母冲突对外显问题行为(即个体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的直接效应中起到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当友谊质量较低时,父母冲突对外显问题行为有影响;当友谊质量较高时,父母冲突对外显问题行为没有影响,友谊质量在父母冲突和外显问题行为之间起到保护作用,能够削弱父母冲突对于外显问题行为的影响
[18]
。
友谊友谊与孤独感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朱丽娟、彦廷鹤研究发现,友谊质量能够对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焦虑产生正面的调节作用。这表明友谊质量可以缓冲心理忽视对留守儿童错失焦虑的不利影响,且友谊质量的保护作用在双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中更明显
[20]
。
友谊处境不利、学习困难和社会退缩儿童的友谊
处境不利儿童指的是由于处于不良的家庭环境中,或者在家庭、同伴群体中长期受不良对待,如虐待、忽视、欺负,而出现或可能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他们与个体建立并维持友谊关系也会遇到特殊的困难,而他们与朋友、同伴的关系质量也不同于正常儿童
[17]
。
社会退缩的儿童泛指儿童在不同的时间和情景中,在陌生与熟悉环境下表现出的独处行为,包括行为抑制、害羞和社交孤独等。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周宗奎等人研究发现,青春期社会退缩儿童也能成功结交亲密的友谊。尽管退缩儿童比非退缩儿童结交的友伴数少,信任尊重少,受到的欺侮多,但是退缩儿童友谊的亲密交流比较多,其他友谊特性的积极维度上则与非退缩儿童没有差异,这显示退缩儿童结交的友谊能发挥正常的友谊功能
[21]
。
友谊友谊的差异研究
文化差异
性别差异
在友谊的性别差异上,许多研究结果都表明女孩从青少年前期和早期开始就比男孩更为强调友谊中亲密性的重要性。这种差异在有关成人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但也有研究者认为亲密性上的性别差异仅是一种方式而已,女孩与朋友谈论个人私事以表达她们与朋友的亲密关系,男孩则常常通过非言语方式表达亲密
[10]
。
友谊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
播报友谊对于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发挥友谊的积极影响,需要家庭、学校、相关行政部门和服务机构等共同努力。我国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对此有相关规定。其中《中国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从身心健康的角度进行阐述,旨在保障未成年人能够获得适当的教育和保护。
友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十六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履行下列监护职责:
(二)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情感需求;
(四)对未成年人进行安全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六)保障未成年人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第二十九条
学校应当关心、爱护未成年学生,不得因家庭、身体、心理、学习能力等情况歧视学生。对家庭困难、身心有障碍的学生,应当提供关爱;对行为异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帮助。
第三十条
学校应当根据未成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青春期教育和生命教育。
第三十九条
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等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
学校对学生欺凌行为应当立即制止,通知实施欺凌和被欺凌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参与欺凌行为的认定和处理;对相关未成年学生及时给予心理辅导、教育和引导;对相关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给予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
对实施欺凌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应当根据欺凌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依法加强管教。对严重的欺凌行为,学校不得隐瞒,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四十条
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对遭受性侵害、性骚扰的未成年人,学校、幼儿园应当及时采取相关的保护措施。
第九十九条
友谊我国各部委相关教育类文件
播报友谊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在教育中,有关友谊的内容通常涉及学生的安全保障、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我国各部委发布的相关教育类文件中,《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2007)、《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从身心健康保障的角度强调了安全教育与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修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2012),分别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与人格培养的角度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有效应对同伴影响也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友谊《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小学1~3年级
模块六: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模块六: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初中年级
模块六: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 了解校园暴力造成的危害,学习应对的方法。
- 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
高中年级
模块二: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 掌握亚健康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了解应对心理危机的方法和救助渠道,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
模块五: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 自觉抵制校园暴力,维护自己和同学的生命安全。
友谊《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水平一(小学1~2年级)
心理健康
水平三(小学5~6年级)
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
心理健康
水平四(初中阶段)
心理健康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
水平五(高中阶段)
心理健康
- 合理宣泄与倾诉的适宜途径,客观看待事物;
- 人际交往中的原则和方法,做到主动、诚恳、公平、谦虚、宽厚地与人交往;
- 缓解压力的基本方法;
- 认识竞争的积极意义;
友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小学低年级
- 培养学生礼貌友好的交往品质,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感受友情;
小学中年级
小学高年级
初中年级
高中年级
友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
小学生
自我认识教育
人际交往教育
社会适应教育
中学生
人际交往教育
社会适应教育
健全人格教育
大学生
情绪管理教育
人际交往教育
友谊《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水平一(1~2年级)
模块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 在体育活动中适应新的合作环境。在新的合作环境中愉快地进行体育活动和体育游戏,与同学友好相处。如在重新分组后很快地和新伙伴一起愉快地活动等。
水平二(3~4年级)
模块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水平三(5~6年级)
模块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水平四(7~9年级)
模块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友谊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小学阶段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
- 了解生命与生长发育知识;
- 初步学习青春期发育、心理健康及相关保健知识与技能;
心理健康
初中阶段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
- 学习青春期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预防性骚扰与性侵害的能力;
心理健康
- 学会客观认识和对待自己,学会欣赏和宽容他人;
高中阶段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
心理健康
- 了解社交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提高健康的异性交往能力;
友谊相关国际文件
播报1989年联合国发布的《儿童权利公约》(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保护了儿童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尊重和保障了儿童发展的权利和自由,具体内容如下:
友谊《儿童权利公约》(1989)
第二十七条
缔约国确认每个儿童均有权享有足以促进其生理、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发展的生活水平。
第二十九条
缔约国一致认为教育儿童的目的应是: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培养对人权和基本自由以及《联合国宪章》所载各项原则的尊重;培养对儿童的父母、儿童自身的文化认同、语言和价值观、儿童所居住国家的民族价值观、其原籍国以及不同于其本国的文明的尊重;培养儿童本着各国人民、族裔、民族和宗教群体以及原为土著居民的人之间谅解、和平、宽容、男女平等和友好的精神,在自由社会里过有责任感的生活
[30]
。
友谊全面性教育中的相关教学内容
播报友谊学习目标
正确处理与同伴之间的关系,与同伴形成良好的互动,对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尤为重要。和谐地维系友谊,保障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全面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中,与“友谊”相关的学习目标主要出现在核心概念1“关系”下的第2个主题“友谊、爱及恋爱关系”之中,内容贯穿5~8岁、9~12岁、12~15岁、15~18岁以上四个年龄段。具体内容如下
[31]
:
核心概念1:关系
主题2:友谊、爱及恋爱关系
学习目标(5~8岁)
要点:友谊有很多种类型
学习者将能够:
- 定义什么是朋友(知识);
- 珍惜友谊(态度);
- 认识到社会性别、残障或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并不影响彼此成为朋友(态度);
要点:友谊建立在信任、分享、尊重、同理心和团结的基础之上
学习者将能够:
- 描述友谊包含的关键要素(例如信任、分享、尊重、支持、同理心和团结)(知识);
- 主动建立基于上述关键要素的友谊(态度);
要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是不健康的
学习者将能够:
- 列举健康关系和不健康关系的特点(知识);
- 定义恰当的身体接触和不恰当的身体接触(知识);
- 认识到友谊可能是健康或不健康的(态度);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友谊和爱能够让人建立良好的自我感觉
学习者将能够:
- 列举友谊和爱的益处(知识);
- 认识到友谊和爱能够让人感觉良好(态度);
要点:青少年与儿童表达友谊和爱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学习者将能够:
- 描述随着成长,对他人表达友谊和爱的方式的变化(知识);
- 认识到向他人表达友谊和爱的方式多种多样(态度);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朋友之间可能会相互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学习者将能够:
- 比较朋友之间如何产生积极和消极影响(知识);
- 认识到朋友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积极和消极影响(态度);
学习目标(15~18岁以上)
要点: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喜欢和爱
学习者将能够:
- 描述在健康的性关系中表达喜爱的一系列方法(知识);
- 认识到性行为并不是表达爱的必要方式(态度);
友谊全面性教育中如何进行与同伴关系相关的教育
幼儿园性教育中的相关内容
根据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给出的学习目标,幼儿阶段关于同伴关系的性教育主要集中在向同伴表达关爱与尊重上。北京师范大学刘文利教授主编的《珍爱生命——幼儿性健康教育绘本》(全9册)中,《彩虹心情》《多彩的幸福》和《遵守规范的孙悟空》三册中都涉及与同伴关系相关的教育内容
[32]
。
小学性教育中的相关内容
小学的性教育不单纯局限于同伴关系带来的情感和情绪,而是逐渐开始从儿童生活的学校(但不限于学校)角度辐射出如何与同伴相处,如何尊重自己和他人,以消除人际关系中的不平等、歧视和欺凌。以刘文利主编的《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全12册)为例,几乎每个年级的“家庭与朋友”和“生活与技能”单元中都有相关的内容。
《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一年级“家庭与朋友”单元“珍视朋友”主题中,通过“我们需要朋友”“我们多交朋友”“我们和朋友友好相处”三个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有朋友会很快乐;能够理解朋友多真幸福;能够做到朋友间相互欣赏、尊重、分享、关心、帮助和谅解
[36]
。
四年级“认识人际关系”主题中,通过“健康的人际关系”“不健康的人际关系”“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三个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健康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我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能够理解紧张、对立、贬低、冲突、欺凌、暴力都是不健康人际关系的表现;能够懂得健康的人际关系是我们快乐成长的沃土。其中还着重强调如果遇到不健康的人际关系,同学不应参与其中,也不能做旁观者,要极力阻止,并告知老师或学校。如果被伤害,一定要坚决表达不满并积极寻求必要的帮助
[38]
。
五年级“建立并增进健康的友谊”主题中,通过“友谊满足人的情感需要”“发现共同点建立友谊”“残障不是建立友谊的障碍”三个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朋友在人的生命中非常重要;能够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点越多,越容易成为朋友;能够懂得年龄、性别、地域、文化、是否残障,都不能成为建立友谊的障碍。
“家庭与朋友”单元为学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奠定早期的认知基础,训练相关技能,树立平等、尊重、包容、多元的价值观,并为学生未来的幸福人生奠基。小学阶段是确立人生价值观并建立同伴关系的重要阶段,而全面性教育在其中扮演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39]
。
初中性教育中的相关内容
初中阶段的性教育则是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友谊关系”的要点。在了解朋友关系的基础上,初中生需学习如何发展并维持健康的友谊关系,处理友谊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并拒绝不健康的友谊关系。同时,在初中阶段友谊关系也经常会和“歧视与欺凌”“同伴压力”等话题共同被提及
[40]
。
友谊与友谊相关的常见疑问
常见疑问1:父母应鼓励孩子交什么类型的朋友?
(一)孩子需要有共同点的朋友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包括性格、行为和兴趣等方面。虽然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但是却总有在某些特点上相同或相似的孩子。他们大都年龄相仿,可能是邻居家的小朋友,也可能是学校的同学。父母应该鼓励孩子主动与周围的同伴交往,积极发掘与同伴之间的共同点,比如,找到那些性格相似或兴趣爱好相近的小伙伴成为好朋友,一起学习和玩耍,共同成长。
在和这样的朋友相处过程中,孩子能够找到自己与朋友之间的契合点,因而不会感到孤独。这是父母之外的重要支持,也是安全感的重要来源之一。试想如果孩子的周围总是跟他想法、性格差异很大的朋友,孩子难免会觉得没有归属感,甚至变得沉默,语言和行为发展上也受到制约。如果因为孩子较为腼腆,接触的小伙伴比较少。父母应该更多地领着孩子走出家门,到人群中去,在交流时赋予孩子话语权,并鼓励他们和小朋友们相处。当然,共同点除了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也可以是地域上的,比如生活在一个社区环境下,都可以成为朋友。
此外,父母需要做好教育引导,让孩子在有共同优点的朋友身上看见自己的长处,在有共同不足的朋友身上明白自己的不足。比如,父母可以多夸奖孩子和朋友的共同长处,让孩子明白朋友身上的闪光点,也学会在欣赏别人的过程中肯定自己。又如孩子指出朋友的不足,却没有察觉自己也存在相同的不足。这时父母切勿跟着孩子一味指责他(她)朋友的错误,也不要过分指责孩子对于朋友的批评。而应该耐心地和孩子交流,让他明白自己也可能犯相同的错误。如果这些错误是可以避免却没有避免的,就应该想办法去改变。帮朋友出出好主意,也为自己想想好点子。总之,孩子需要有共同点的朋友。一方面他们可以获得宝贵的心灵支持,一方面他们在与这些朋友的相处中易于实现对自己的认知和提升——当然,这些都离不开父母的适时引导和教育
[39]
。
(二)孩子需要互补的朋友
孩子需要互补的朋友,因为孩子需要在和朋友交往的过程中有所习得。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习得”最重要的意义并不在于孩子一定需要去照搬别人的行为方式、需要被同化成具备某种特定优点的人,也不意味着孩子一定要刻意避免某一类错误、避免成为某一类人——这些既不是父母的权利,也不是孩子的义务,毕竟每个孩子都太独特了,而且孩子有做出自己选择的权利;而是要帮助孩子打开了解世界的窗口,让他们了解多元的人、和他们身上多元的特点。孩子在与互补朋友的相处过程中,可以了解性格的多样、行为方式的多样、优缺点的多样(甚至可以相互转换),从而视野变得开阔、心灵变得丰富而包容。
首先,父母要培养孩子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每个人都有对自己相关、相近事物表现出更大兴趣的本能,如果一个孩子从小被父母激起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他们就更愿意去结交有互补特点的朋友;其次,父母要言传身教,让孩子在和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学会尊重和接纳,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做到体谅别人和悦纳自己;最后,父母可以多和孩子交流这些朋友的趣事,让孩子体味到这种相识、相处带来的快乐和用以分享的美好体验
[39]
。
(三)鼓励孩子走近残障朋友
很多父母能够意识到鼓励孩子结交学习优秀、活泼开朗的朋友,却往往忽视了让孩子走近残障朋友。事实上,同情心和同理心是一个人社会情感发展的重要部分。孩子需要学会平等的关怀和付出,当孩子用友谊的小太阳照亮残障朋友,他们也照亮了自己的善良,为友谊世界打开了一扇通往心灵深处的大门。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走近残障朋友,并告诉孩子:“他们(残障朋友)只是因为发育特点不同,在生活的某些方面面临障碍,这并不影响你和他们成为朋友。他们有各自的长处和能力,也需要有他人的支持和帮助。此外,他们和所有同龄小伙伴一样需要朋友,一样会经历成长,一样有优点和不足,一样有快乐和不快乐的时刻,一样可以成为你的朋友。”如果一个孩子在幼年成长期,身边有残障小朋友,他们有交往、了解、相识、相知的机会,那是这个孩子的福气。我们真诚地希望父母能让自己的孩子交到残障朋友,培养平等、关爱、包容和友善的良好品德。
朋友是重要的选择,父母引导孩子交友的过程,也是引导孩子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因此,父母自己要做到敞开心扉,给孩子更为宽泛的朋友的定义范畴,传递给孩子平等、民主、尊重等价值理念,比如告诉孩子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孩子都有互相学习的地方,都可以成为朋友
[39]
。
常见疑问2:父母在引导孩子交友的过程中可以做些什么呢?
(一)父母应给予孩子自由时间,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
鼓励孩子多交朋友,首先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时间,让他们有机会与同伴相处,建立友谊。父母可以向孩子表示,欢迎他的朋友来家里做客,也希望孩子能够走出家门,参与集体活动。当小朋友来家里时,父母应该热情相待,并提醒孩子多关注、认真对待自己的朋友;当孩子参加完集体活动,可以多与孩子分享感受,关切孩子与朋友相处的体验与收获。如果孩子和朋友在一起玩的时间过长影响到课业,也不要生硬地责备,而应根据情况做适时提醒,尤其当孩子和朋友都在场时,应该用商量的口吻与孩子探讨,以免让孩子产生抵触,更避免伤害孩子的友谊
[36]
。
(二)父母可以与孩子朋友的父母建立联系,共同指导孩子交往
当孩子遇到与朋友相处的烦恼和问题时,父母要及时察觉,帮助孩子作分析,但切忌过多的干预,要指导孩子自己解决。有时候当父母拿不定主意时,可以主动与孩子朋友的父母建立联系,了解孩子与朋友相处的实情,这样协商之后具体问题更容易得到解决。孩子间、父母间的同步交往不仅能够增加父母对孩子生活的卷入度,更能稳固孩子的友情,促进孩子合理交往模式的形成。我们的孩子需要朋友,需要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增长能力。父母在指导孩子交友时,既要做方向性的引导,又要适度,不做过分的干预,让孩子在自主、美好的友谊中茁壮成长
[36]
。
友谊相关文艺作品
播报友谊《绿皮书》
类型:剧情片
片长:130分钟
剧情简介:该片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了保镖托尼被聘用为世界上优秀的黑人爵士钢琴家唐开车。钢琴家将从纽约开始举办巡回演奏,俩人之间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的故事。影片借助唐纳德·谢尔利与托尼的友谊奏响了不同种族和谐共处的绿色之声。在今天,它传递的20世纪60年代的声音依然能激发人们反思当今仍旧存在的不同族裔、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古观今,思考如何构建更加包容、平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41]
。
友谊《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是英国作家J.K.罗琳于1997~2007年所著的魔幻文学系列小说,共7部。其中前六部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为主要舞台,描写的是主人公——年轻的巫师学生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前后六年的学习生活和冒险故事;第七本描写的是哈利·波特在第二次魔法界大战中在外寻找魂器并消灭伏地魔的故事。小说中,哈利、罗恩和赫敏三个孩子之间建立起生死与共的友谊,这种感情对视友谊比生命更为宝贵的青春少年来说,能够引起强烈的共鸣
[42]
。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
- 1. 刘凤香.职场友谊研究述评与展望[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23):22-27.
- 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EB/OL]. (2020-10-17). 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2010/82a8f1b84350432cac03b1e382ee1744.shtml
-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21. 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EB/OL](2021)[2021–06–1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2106/t20210601_534640.html.
-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通知[EB/OL]. (2021-09-27).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9/27/content_5639412.htm?trs=1&ivk_sa=1025922x
- 5. 林雪,周铁民.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友谊与幸福感[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6,32(02):93-98.
- 6. Handbook of peer interactions, relationships, and groups[M]. Guilford Press, 2011.
- 7. 王英春,邹泓,叶苑.初中生友谊认知的类型特点[J].心理科学,2006(04):980-982+966.
- 8. 刘凤香.职场友谊研究述评与展望[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23):22-27.
- 9. 刘佳丽.关于学前儿童友谊的研究综述[J].心事,2014(18):95-95.
- 10. 范兴华.大学生的友谊观与其友伴数量的关系[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5(2):111-115.
- 11. (美)约翰•W•桑特洛克著. 毕生发展[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08.
- 12. 翟伟,杨俊敏,鲍晓玲.青少年运动友谊质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1):31-33.
- 13. Fitzpatrick M A. Growing together: Personal relationships across the life spa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 14. 任亮宝,吕进基.儿童孤独感与同伴接纳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08):1146-1149.
- 15. 张昊民,曹飞苑.职场友谊之光能否照亮员工创新行为--基于资源保存理论的研究[J].领导科学,2020(2):37-40.
- 16. 邹泓,周晖,周燕.中学生友谊、友谊质量与同伴接纳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43-50.
- 17. 于海琴,周宗奎.儿童的两种亲密人际关系:亲子依恋与友谊[J].心理科学,2004(01):143-144.
- 18. 田微微,杨晨晨,孙丽萍,边玉芳.父母冲突对初中生外显问题行为的影响:亲子关系和友谊质量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26(3):532-537.
- 19. Demir A. Som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loneliness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J].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Hacettepe University, Ankara, Turkey, 1990.
- 20. 朱丽娟,彦廷鹤,张守臣,张亚利,宋颖,李晓玉.心理忽视与留守儿童错失焦虑的关系:友谊质量的调节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20(8):48-54.
- 21. 万晶晶,周宗奎.社会退缩青少年的友谊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03):33-36.
- 22. 杨适.“友谊”(friendship)观念的中西差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33-40.
- 2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Z]. 2020-10-17.
-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性纲要[Z]. 2007-02-07.
- 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Z]. 2008-12-01.
-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Z]. 2012-12-07.
- 2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Z]. 2012-12-31.
- 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Z]. 2011.
- 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Z]. 2021-11-02.
- 30. 联合国. 儿童权利公约[J]. 联合国大会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二十日第 44 (25). http://www. un. org/chinese/children/issue/crc. shtml, 1989.
- 3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M]. 巴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18.
- 32. 刘文利主编. 珍爱生命——幼儿性健康教育绘本(全9册)[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33. 刘文利主编. 珍爱生命——幼儿性健康教育绘本之彩虹心情[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34. 刘文利主编. 珍爱生命——幼儿性健康教育绘本之多彩的幸福[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35. 刘文利主编. 珍爱生命——幼儿性健康教育绘本之遵守规范的孙悟空[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36. 刘文利主编. 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 一年级上册(第2版)[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37. 刘文利主编. 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 二年级上册(第2版)[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38. 刘文利主编. 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 四年级上册[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39. 刘文利主编. 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 五年级上册[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40. 刘文利主编. 珍爱生命——初中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全6册)[M]. 未出版.
- 41. 陶晓.《绿皮书》与《拉格泰姆时代》:从暴力到隐忍、从孤岛到友谊的文本互涉[J].电影评介,2019(5):19-23.
- 42. 豆瓣读书. 哈利波特[EB/OL].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4531956/
- 收起